待工:Waiting for Work发表时间:2016-11-16 08:29 待工是一个持续了多年的艺术项目,其所延展出来的内容涉及到艺术家角色的定位,普通劳作者的身份觉醒,国别不同文化对艺术工作者和普通劳作者的塑形,以及对艺术发生方式的重新思考。李山以及其它艺术家成员一同构建了社会敏感性研发部,其提供了一个可以模糊职业身份的场域,引导人们去重新交流,建构。对当代僵化的艺术生产方式也提出其尖锐的质疑,同时面对艺术本体提出其建设性的反思。 策展人李山与观众交流 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和知识个体以及来自伯纳德设备控制有限公司的员工个体,项目中每年通过不同方式让工人,工厂,艺术家,知识个体产生交流,通过艺术家介入工厂车间表演,工人在艺术家帮助下来完成创作及艺术家与工人对话等方式来打开新的艺术生成方式。使得工人从异化的生产生成方式中获得短暂的停留和回望,从而重新获得自我生存的主动性。正如策展人吴小军所说,项目的主体是工人而不是艺术家,但在合作中艺术家必须限制自己发挥的度,这对与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而从中法不同国家的工人的自身创作来看,粗略印象中,法国工人对个体性的敏感度更强烈,而中国工人更带有一种内敛的整体性思考,而且不同性别的工人个体绽放的艺术魅力也各不相同。这些细节虽然因工人没有艺术技能的训练而略感粗糙,但其生命力和可发散的空间却是让人期待的。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也面对着艺术生成的各种考量,开始形成不同于封闭的工作室和美学空间的艺术创作。 展览现场 整个项目在全球化大生产的背景下产生,正如马克思所预言:在资本主义生产面前,资本,工厂,工人是无国界,机械大生产剥夺了人作为个体生产的能动性,异化了个体劳动者,同时随着效率的提高也剥夺了工人的就业机会,将工人沦为资本生产的后备军。 随着全球化金融的介入,资本可以左右不同国家内部的生产机制甚至连带艺术生产机制也是被异化的,艺术品不再作为一种自由的象征而是作为在知识和技艺斗兽场的胜出物,其用于奖励在资本生产比赛中的胜出者。而这些也就加剧了艺术与真实社会的裂痕,而残酷的是我们必须接受一个被幻觉化的精英世界,也必须接受一个被规训得更加森严的社会机制,因此在此之前,我们应该还可以做点什么。(采访/撰文:李旭辉)
存在即是合理,就像小偷偷东西... 作为缓存 (CACHE) 空间与社会敏感性研发部 (Social Sensibility R&D) 的首次合作项目 — “待工:Waiting for Work” 即将开始 (从北京到巴黎) 。这是一次因为 “待工” 而引发的聚集行动,也是一次邀请。在这里,我们提出问题,分享存在的活力。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